光學顯微鏡:是利用光學原理,把人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體放大成像,以供人們提取微細結構信息的光學儀器。
熒光顯微鏡:熒光顯微鏡是以紫外線為光源,用以照射被檢物體,使之發出熒光,然后在顯微鏡下觀察物體的形狀及其所在位置。熒光顯微鏡用于研究細胞內物質的吸收、運輸、化學物質的分布及定位等。細胞中有些物質,如葉綠素等,受紫外線照射后可發熒光;另有一些物質本身雖不能發熒光,但如果用熒光染料或熒光抗體染色后,經紫外線照射亦可發熒光,熒光顯微鏡就是對這類物質進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工具之一。
熒光顯微鏡與普通光學顯微鏡的區別
熒光顯微鏡的光源主要采用氙弧燈或汞燈,但近年來也使用高功率LED作光源,而普通光學顯微鏡通常只有鹵素或LED燈來照明。熒光顯微鏡的照明方式一般是用落射式,也就是說光源是通過物鏡來投放于試驗樣本上,而普通光學顯微鏡是直接用光源照射樣品,從而進行的觀察。在分辨率上講,熒光顯微鏡利用的是紫外線光源,波長比較短,但是分辨率卻高于普通的光學顯微鏡。在濾光片的使用上,熒光顯微鏡是用了兩個特殊的濾光片,在光源前的作用是用來濾出可見光,在物鏡和目鏡之間的作用是用來濾出紫外線,以保護觀察者的眼睛。熒光顯微鏡與普通光學顯微鏡的區別大致就是這些。
光學顯微鏡一般由載物臺、聚光照明系統、物鏡,目鏡和調焦機構組成。聚光照明系統通過改變照明方式,可以獲得亮背景上的暗物點(稱亮視場照明)或暗背景上的亮物點(稱暗視場照明)等不同的觀察方式,以便在不同情況下更好地發現和觀察微細結構。
熒光顯微鏡與普通光學顯微鏡的區別就是照明方式、分辨率、濾光片的使用上的不同,通俗來講,熒光顯微鏡是普通光學顯微鏡的一個分支,只是在生物研究中用來細胞中有些物質,如葉綠素等,受紫外線照射后可發熒光;另有一些物質本身雖不能發熒光,但如果用熒光染料或熒光抗體染色后,經紫外線照射亦可發熒光,熒光顯微鏡就是對這類物質進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工具之一。具體有以下的區別:
1、在照明方式上看
熒光顯微鏡的照明方式一般是用落射式,也就是說光源是通過物鏡來投放于試驗樣本上。
2、在分辨率上看
熒光顯微鏡利用的是紫外線做為光源,波長比較短,但是分辨率卻高于普通的光學顯微鏡。
3、在濾光片上的不同
熒光顯微鏡是用了兩個特殊的濾光片,在光源前用是用來濾出可見光,在物鏡和目鏡之間的使用來濾出紫外線,這樣可以保護人的眼睛。
熒光顯微鏡也是光學顯微鏡的一種,主要的區別是二者的激發波長不同。由此決定了熒光顯微鏡與普通光學顯微鏡結構和使用方法上的不同。
熒光顯微鏡是免疫熒光細胞化學的基本工具。它是由光源、濾板系統和光學系統等主要部件組成。是利用一定波長的光激發標本發射熒光,通過物鏡和目鏡系統放大以觀察標本的熒光圖像。
熒光顯微鏡工作原理
多采用200W的超高壓汞燈作光源,它是用石英玻璃制作,中間呈球形,內充一定數量的汞,工作時由兩個電極間放電,引起水銀蒸發,球內氣壓迅速升高,當水銀完全蒸發時,可達50~70個標準大氣壓力,這一過程一般約需5~15min。超高壓汞燈的發光是電極間放電使水銀分子不斷解離和還原過程中發射光量子的結果。它發射很強的紫外和藍紫光,足以激發各類熒光物質,因此,為熒光顯微鏡普遍采用。
1.激發濾板根據光源和熒光色素的特點,可選用以下三類激發濾板,提供一定波長范圍的激發光。
紫外光激發濾板:此濾板可使400nm以下的紫外光透過,阻擋400nm以上的可見光通過。常用型號為UG-1或UG-5,外加一塊BG-38,以除去紅色尾波。
紫外藍光激發濾板:此濾板可使300~450nm范圍內的光通過。常用型號為ZB-2或ZB-3,外加BG-38。
紫藍光激發濾板:它可使350~490nm的光通過。常用型號為QB24(BG12)。
最大吸收峰在500nm以上者的熒光素(如羅達明色素)可用藍綠濾板(如B-7)激發。